看見-重塑台灣技職教育價值

Ads by Google

技職教育曾是台灣經濟奇蹟幕後英雄,為中小企業和傳統產業奠定人力基礎。然而隨著產業轉型、教育改革、少子化的衝擊,技職教育的定位不再鮮明。當「工專」的輝煌不再,高職學生忙著升學,產業卻長期缺工,台灣亟需重塑技職教育的價值,為年輕的下一代及產業謀劃未來。

教育部長吳思華在立法院報告時,曾列舉台灣技職教育面臨的五大問題,包括:一、法規定位問題,使技職向普通教育靠攏;二、師資缺乏實務操作能力;三、大部分高職生傾向繼續升學;四、社會大眾對技職教育存在偏見;五、產學合作不足。這些問題成了技職教育往前邁進的絆腳石,如何解決困境、放眼將來,除了教育部,更需要學校、產業的攜手合作。

技職資源短絀   巧婦難為無米之炊

台北科技大學校長姚立德

受「萬般皆下品,唯有讀書高」的傳統觀念影響,一般民眾和學生家長都認為聰明的孩子要讀高中、大學,不會讀書的才去念技職、當黑手,因此高教和技職的資源與經費一直以來都有嚴重落差。

台北科技大學校長姚立德表示,技職和高教的經費資源長期呈現嚴重傾斜狀況,以每位學生分配到的經費為例,雖然技職和高教近年已從2比8略微提高到3比7,但以同樣規模的交大和北科大相比,北科大經費就少新台幣20億元,經費資源的嚴重缺口,讓以訓練實務能力為主的技職,不管在更新設備或聘任業界師資都受到限制。

相較於一般大學,技職體系的學生出身經濟弱勢家庭比率較高。姚立德表示,這些弱勢的孩子最需要的就是「靠教育翻身」,但資源大多挹注在高教,只會造成貧益貧、富益富的M型化現象,讓弱勢的孩子失去因教育翻身的機會。

民國80年代,政府為鼓勵技職升學進路暢通,大幅鬆綁限制,掀起一波改制升格潮流,專科紛紛改制為技術學院或科技大學。改制後面臨的衝擊,也讓技職學校備感徬徨。

姚立德表示,專科陸續改制,當時教育部和評鑑委員認為改制後應該要有大學的樣子,學術份量應該更濃厚,要提高博士學位師資比率,教師應該發表論文,但實務教師擁有博士學歷的並不多,因此只能從一般大學延攬。

從一般大學延攬的博士師資固然學術基礎好,但姚立德坦言,缺乏實務能力是隱憂,而技職的實務師資則被要求念博士學位或發表論文,最後導致技職的技術傳承出現問題,學校進退兩難,培養出的學生實務能力不足,競爭力不夠,企業也不愛用。幸好教育部已經發現問題癥結,著手調整評鑑方式,讓技職學校重新走回實務。

技職成敗關鍵   擘劃生涯藍圖

過去技職學生長期被貼上「功課不好」的標籤,高職、五專淪為考不上高中的「次要選擇」,教育部近年不斷透過學校宣導、型塑典範,企圖扭轉形勢。

然而,教育部技職司長李彥儀認為,真正的成敗關鍵不在澄清偏見,而是如何給予青年學子一張清晰的「藍圖」和「生涯路徑」。

李彥儀舉例,高職五專學習的是較基礎的技術,例如鍛造、焊接,很少有年輕人願意一輩子從事這樣的工作。但若在精熟技術後,進一步了解原理、投入研發,未來就可能成為「製程工程師」,或是接觸業務、人力資源領域,成為管理階層。

技職司長李彥儀。謝佳璋攝

不但要許年輕人一個發展歷程,更重要的是了解台灣產業在國際的定位。李彥儀以機械產業為例,台灣工具機出口全球排名第四位,光是在中彰投不到70公里的距離內,就聚集了一千多家業者和衛星廠商,上中下游分工明確,打造出獨特的產業聚落。

除此之外,還要告訴年輕人未來有哪些「可為之處」。李彥儀說,台灣機械產業發達,但同樣的一個零件,瑞士製造的價格就是台灣的2倍。

她希望年輕人藉由了解產業現狀,看見未來的機會所在,台灣各種機械產業,若能再精進一下製程、品質,還能產生更高的價值,這就是年輕一代的「可為」之處。

要勾勒出每一個產業的「藍圖」也不容易,站在最前線的國中教師,多數來自一般大學,對技職體系缺乏認識,教育部只好定期召回教師補足相關知能,並將國中3年分成三個階段,包括7年級的認識技職、8年級的體驗學習、9年級的適性選擇,按部就班引導學生找到自己的興趣、志向和能力,並勇於踏上追逐夢想的道路。

參與人才培育   產業要更積極

Ads by Google

李彥儀認為,除了教育單位外,產業也要扮演更積極的角色,直接參與人才培育的過程,「不能再等著人才送來」。她近來每見到一個產業代表,就問3個問題:「需要什麼人才」、「教育少了什麼」、「能提供怎樣的業師協助」。

姚立德也指出,台灣產業早期以代工居多,加上多屬中小企業規模,較缺乏足夠資源,投入人才的長期規劃和培養。現在企業慢慢升級、規模變大,如果能和學校合作,用長遠角度來培養人力,更能保障未來人才品質,產能也會更高。

為了鼓勵企業培育人才,姚立德建議政府可以提供稅金優惠當誘因,鼓勵傳統產業和中小型企業投入人才培育,幫助他們解決人才缺口危機,找到人才活水。

技職學校雖然強調實務能力,但姚立德也坦言,企業並不是對所有科大學生都有信心,曾有企業主透露,除了前段的科技大學外,不見得敢用中後段的技職學生,但這些技職學生並不見得沒有就業競爭力,只是走錯方向。

姚立德指出,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適合唸書,學校應該幫這些學生找到定位,適合唸書的可以往高階人才發展,不適合唸書的就去學技術,從課程上做適當分流。如果所有電機系都學一樣的微積分、物理學,後段的學生可能學不好,畢業後又找不到工作,不如在課程作些許調整,加強技術層面,讓學生畢業後能找到技術工作,透過人才分流,學生個個有工作,企業也不怕缺工。(中央社記者陳至中、許秩維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