該走技職還是普通高中?引導孩子找到自己的興趣,在多元升學管道中,找到適合的路。圖為首屆國中教育會考。中央社檔案照片
九年級生翔翔自小就喜歡音樂、推理文學與電影,小學五、六年級就常跟媽媽說未來要當「導演」。順著天賦興趣,翔翔和爸媽已有共識,5月剛考完國中會考的翔翔,會升學普通高中,再到大學學電影或戲劇。
不是每個國中生都像翔翔這麼幸運,很早就明確地知道生涯、升學的路該怎麼走,其中就包括了翔翔的弟弟-七年級生凱凱。
凱凱並不是個沒有明確興趣的孩子,相反的,他和哥哥一樣,兒童期就展現了觀察入微、雙手靈巧的設計天賦,能設計製作出立體玩具、模型,甚至是木工作品。
熱中設計的凱凱升上國中後,沒有補習也能維持不錯的課業成績。但正是這一點,讓他的升學選擇更加微妙,也反映了部分的社會真實。該走技職還是普通高中?周遭親友多認為「會念書」的他,應繼續升學才好。
該走技職還是普通高中?引導孩子找到自己的興趣,在多元升學管道中,找到適合的路。圖為首屆國中教育會考。中央社檔案照片
翔翔與凱凱的母親,是親職作家彭菊仙。政治大學畢業的彭菊仙認為,凱凱走技職也不錯;反而是技職體系出身、有科大碩士學歷的爸爸希望凱凱先上普通高中,接受更多人文素養薰陶。
凱凱與同樣學業成績好、也有明確興趣的「凱凱們」該怎麼選擇?還有其他天賦、興趣不明,或學業成績普通、甚至低落的國中生,在升學與生涯選擇的關卡前,又該如何選擇?
接受中央社專訪之前,彭菊仙特別在翔翔準備出門上學時問他:學校幫同學們作的適性輔導,有沒有幫助?
沒想到翔翔淡淡地說:「那只是驗證我對自己的看法,我對我自己已經很了解。」
「我很幸運,三個孩子都很早就展現了各自的天賦興趣」,育有三個兒子的彭菊仙說,不過,她也發現,即使教改多年,國中生的課業壓力還是沒減輕。翔翔與凱凱從小都算能自主學習的孩子,升上國中後,花在課業的時間明顯變多,還不一定能完全搞懂。主張在國中階段不能放棄自我探索的她憂心,「這樣國中生那裡還有時間去作自我探索、發展興趣?」
在升學主義的影響下,讓每個中學生適性發展的理想,可有落實空間?
花蓮縣立玉東國中老師王嘉納曾獲國際技能競賽木工金牌,卻放棄高薪,留在花東地區鼓勵弱勢孩子學木工,「在台北市嚴苛的學習環境下,很多不愛念書的孩子更難抵抗環境,因而在沒有方向與目標中浪費大好時光」。
曾有台北的家長專程到花蓮找王嘉納「求救」,希望讓兒子轉學到玉東國中學木工,因為「孩子在學作木工時,眼神終於有了光芒。」他帶著花東孩子到台北辦木工學習成果展,也看到來看展的都會孩子露出羨慕的眼光。
王嘉納認為,適性教育應是提供學習低落的孩子「分階段彈性學習」的路徑。通常可透過職能學習讓孩子建構好的能力,「孩子遲早會因為找回自信與進階學習的需求,回頭補足學識不足的空白部分」。
就好像學木工的孩子到一個階段後,會回頭學習原來討厭的數學,並學得很好,例如運用三角函數計算角度,或是分割木料時用數學換算,更能節省材料。他說,這跟「讀書」的路,殊途同歸。他建議師長與家長理解這點,協助孩子找到適性的出口。
「幫助孩子在某個環節受到肯定,開始想到學校學習,就是正面的轉變」。王嘉納說,像是原本可能被放棄的弱勢孩子,獲得手作的成就感,開始有動力往前學習更多的、其他的專長。
「沒有特別外顯、明確性向的孩子,就可以借助性向測驗與適性輔導來找到自己的特質或隱藏的能力」,彭菊仙表示,成績或性向不特別突出的孩子,才智可能展現在處理人際關係、擅長思考,或是樂於幫助別人;這些隱藏的特質就有可能讓他未來成為優秀的主管或社工。
《Career就業情報》媒體事業群總監臧聲遠指出,台灣即將進入大缺工時代,就業機會「不患寡,患不均」。圖為校園徵才博覽會。中央社檔案照片
「台灣或許也需要為職業再定義」,長期關注就業市場供需變化的《Career就業情報》媒體事業群總監臧聲遠說,如何讓人們知道有趣、且可發揮專長的職業其實很多,媒體必須扮演重要角色,進一步幫助年輕人全方位地認識各行業,才不會選錯行。
雖然技職人力需求大增,臧聲遠卻指出,台灣即將進入大缺工的時代,就業機會其實「不患寡,而是患不均」。在這種情況,中學生更必須要了解自己的職業性向,以及「自己的人生要什麼」,才不會被外界扭曲的資訊誤導。
例如「高職電機電子、機械科學生數萎縮嚴重,因為許多年輕人不願學理工,大多選觀光餐飲、設計、表演藝術類科,造成就業人力結構從高職教育開始扭曲」。科技業逐漸受到人力斷層的衝擊,人才招募從一年招募一波,變成全年無休地招募。
他反問,「有哪個行業不需要辛苦工作?」起薪50K的護士和21K的觀光餐飲業基層人員,辛苦程度沒差很多,都要全天候分工,「前者有專業卻被醜化,後者則被過於美化」,使許多餐旅科系學生,進入職場才發現起薪低、工時長,因而改行,造成人才大量流失,餐旅業持續缺工。
又例如所謂「科技業爆肝」,年輕人也應多方查證,多認識大環境與各行業的真相,不要只看片面資訊就取捨工作。
如果有興趣走上技職,臧聲遠認為,「技職體系學生到18歲,就有1/3應該進職場」,學生應作好就業準備,有些行業需要技術而非學歷,例如美容美髮、廚藝、汽車修護與設計類,「因為專業是從做中學,不從書本學」、拿作品見真章才是正途。
而且,有些專長有學習黃金期,像廚師最好15歲以前入行,「否則味覺愈老愈退化,念完大學再入行就太慢了」。
但少子化,許多家長捨不得孩子不念大學。臧聲遠表示,父母的參與很重要,但要拿捏適度放手,「讓子女知道人生是自己的」,自己要定位正確,就有動力學習專長,強化競爭力。
在彭菊仙的家裡,她把這個問題交給孩子自己思考,她要凱凱先好好想想,面對「升學至上」的普遍眼光,「自己能不能超脫?」
台灣技職教育的價值被忽視多年,近年大環境景氣不佳,才讓各界警覺一技之長的重要性,重新看見技職教育傳承技術、研發新技術的價值。
行政院國家發展委員會104年3月調查顯示,未來5年技職生就業愈來愈吃香。這項未來10年整體就業人力調查推估報告指出,台灣產業結構改變,企業對技術人才需求增加,使得就業需求翻轉。未來5年技職生的高中職學歷人力需求年成長約3.5萬人,技術員需求年增約2萬人,專業人員需求年增約2.7萬人。
技職體系的大學校院也祭出高額獎金延攬優秀的年輕人,不再只有考不上傳統大學的學生去念,為技職學校養成人才形成良性循環。
技職學校技術類科不再限縮於傳統的板金、鐵工、木工等黑手項目,隨著電機電子與網路科技的不斷進步,結合嶄新科技的技術項目不斷出現。例如結合設計與網路多媒體的動畫設計,可切入電影工業;農業結合科技的成果屢屢令人驚豔;又例如工具機與智慧化結合成為精密的智慧工具機,再再提供技術翻身與技職人崛起的機會。
要從體制上改革技職教育「升學化」、「大學化」的問題,也要從「升學至上」的緊箍咒中鬆綁,才能幫助孩子真正適性學習、適性發展,在興趣與專長中獲得成就感;也在多元的資訊中,認識各行各業的價值,讓年輕人找到職涯與人生的一片天。(中央社記者翁翠萍、田瑞華)